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黃偉軒
黃偉軒

黃偉軒生於1989年,現居臺北。

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創作多以數位影像及動畫為主,作品形式多元含括如劇場影像、混合實境體驗、聲音─影像等。黃偉軒的作品主要關注於如何藉由數位拍照建模的影像再敘述一個曾經存在或僅存於想像中的空間,重新構築出人和居處的環境在過去與未來及想像與真實之間種種浮動的關係。作品曾受邀至法國CHRONIQUES:數位想像雙年展、巴黎104藝術中心、美國科羅拉多州林肯中心、國立臺灣美術館等地展出。亦曾參與荷蘭烏特勒茲劇院、臺中歌劇院、失聲祭、混種現場聲音影像演出,並擔任兩廳院、臺北藝術節製作等影像設計。

分享:

駐村日期:2022-12-05 ~ 2022-12-05

駐村地點:

此次駐村計畫對焦在過去創作關注的空間概念,透過城市中移動與距離的資料採集,回應移動驅動生產影像密不可分的關係。錄像作品分為三部分。


(一)記憶擴張的空間:分析及驗證過去動態影像中的平面序列能夠轉化再現為量體結構的可能,企圖探討影像-空間兩者對話、過往空間的路徑如何結合人的記憶、身體移動以及分析電影作品中曾經被拍攝的空間場景消失後空間再現、再體驗的可能。記錄每日移動至駐村場域的城市風景,藉由數位工具轉化成為遙想城市在真實抵達後的所在心境,討論不真實如同分散虛構的城市樣貌。


(二)如果能夠察覺空間,我將擁有記憶:空間場域的召喚能力使記憶有其附著的依憑,而場域中因為經歷不同時間層而遺留下的痕跡則是可供後來的觀察者從不同角度閱讀之處。透過觀察到不同地域同性質與空間使用功能上的同異,希望藉此傳遞創作者個人感受,擴增觀者在體驗時的自身敘事發展範圍。


(三)非場所是法國人類學家馬克·歐傑(Marc Augé)提出的一個詞彙,指人類在其中短暫停留、保持匿名,且沒有足夠的重要意義而不被視為「場所」的人類學空間。非場所的例子有高速公路、酒店房間、機場和購物中心。該詞是馬克·歐傑在其著作《非場所: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中提出的。透過深度學習視覺系統將我在南特城市當中紀錄的文字,轉化成為想像城市的樣貌,對於非地方的想像,從何而來、從何而去,提問想像中的邊界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