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又在這裡,又在那裡」-2018寶藏巖光節
分享:

活動日期:2018-03-24 ~ 2018-05-06

活動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又在這裡,又在那裡」-2018寶藏巖光節

繼「燈著你回來」、「邂逅那道光」、「創作像海洋,愛你像光」後,2018寶藏巖光節將深化關注寶藏巖現地的直接經驗,以「平行時空」為軸,帶領觀者乘坐「時光機」,穿越寶藏巖的前世、今生、未來。寶藏巖由60、70年代所興建的自造房舍所形成,建築依山傍水而建,為臺北市絕無僅有的特殊聚落樣貌。2004年寶藏巖正式登入為臺北市第一處聚落形態之「歷史建築」,2010年以「藝居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AIR駐村計畫」與「閣樓青年會所」作為其營運發展之方向,成立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藉由當代藝術的「創造」與「美感」進入這處充滿「對話」與「痕跡」的寶藏之地。

寶藏巖座落於臺北市西南區的城南博物園區,從公館蟾蜍山文化景觀向外擴散至周邊的溫羅汀人文街區;並結合鄰近新店溪沿岸一帶自來水博物園區、客家主題公園至紀州庵文學森林。此區域紀錄了這座城市重要的眷村文化、移民社會、自然生態景觀、水道文化、文學思潮、獨立音樂,孕育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塑造城南博物園區別具風格的文化生活圈。

置身此地,總會在某些時刻出現時空錯置的經驗,像是搭乘時光機穿梭在過去與未來,而自開村以來,為數眾多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也不時出現以藝術創作關注寶藏巖的獨特時空經驗。從它的歷史與現況、居民、藝術家與民眾、園區與周遭,爬梳可能的線索。對此,今年策展方向將關注「時間」與「空間」的錯置交會,利用作品展示及其系列活動,觀看寶藏巖過往的時空對話,現在的藝居共生及未來之於城市的角色與定位。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搭上時光機,來趟時空之旅。

☆ 藝術家/賈斯汀.泰勒.泰特、李德茂、利安.摩根、姚仲涵、許哲瑜、許家禎、吳權倫、劉致宏、張永達、洪韵婷

★ 藝術總監/李曉雯

★ 策展人/李德茂、侯昱寬
 

||開幕||

++開幕聊聊++ 

藝術家座談

人類科技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發明時光機。

但藝術創作的世界卻是一處能任由想像自由穿梭的時空。

藝術家們用光影、錄像、霓虹燈管等元素交織出一座奇幻的時光機。

來吧!讓我們搭上這想像的時光機來趟「光」的時空旅行。

十組藝術家不同的視角,與您暢聊創作的初心。

● 日期/3.24(六) 14:00-17:30

● 地點/邊境52號展間2樓

▲ 主持人/李曉雯

▲ 與談人/李德茂、侯昱寬、賈斯汀.泰勒.泰特、利安.摩根、姚仲涵、許哲瑜、許家禎、劉致宏、張永達、洪韵婷

。。免費講座,歡迎提早入場。。

++開幕聽聽++ 

聲響表演

● 日期/3.24(六) 

● 地點/綠野地

● 時間/19:00-20:40

▲ 表演者/蒐 X 白油、賴宗昀 X 洪梓倪

▲ 時程表
19:00-19:40 蒐 X 白油
20:00-20:40 賴宗昀 X 洪梓倪

++開幕逛逛++ 

邊緣人市集

● 日期/3.24(六) 13:00-20:30 & 3.25(日) 13:00-20:00

● 地點/機槍堡廣場 、發呆亭、綠野地廣場

||表演||

++ 《光梭 光計》++

● 日期/4.14(六) 14:00-14:40、15:30-16:10

●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表演者/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寶藏巖時空之旅》++

● 日期/4.28(Sat.) 14:00-14:40、15:30-16:10

●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表演者/魔梯形體劇場

||導覽||

++總監導覽++

● 導覽人/李曉雯

● 日期/3.31(六) 19:00-20:00、20:30-21:30

++策展人導覽++

● 導覽人/李德茂 

● 日期/4.21(六) 14:30-15:30、16:00-17:00

● 導覽人/侯昱寬

● 日期/5.5(六) 14:30-15:30、16:00-17:00

。。六場導覽名額有限,請預先報名 https://goo.gl/qaky8W。。

||時光募集||

● 日期/3.24(六)-5.6(日)

● 地點/機槍堡廣場

3.24(六)-5.6(日)展期間於三角窗索取時光膠囊(扭蛋),寫下問題「如果現在有一台時光機,最想到哪個時期,為什麼?」紙條,完成後投入宇宙黑洞(機槍堡),即可獲得大春煉皂一塊,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ZenFone專區||

++攝影徵件++

ZenFone X 寶藏巖光節

● 日期/3.24(六)-5.6(日)

● 詳細資訊 More Info/ASUS

++工作坊++

ZenFone好拍攝影工作坊

● 日期/4.14(六) 14:00-16:30

● 詳細資訊/ASUS

||特別收錄||

++「輕量級」-跨校工作營++ 

● 日期/3.17(六)-5.6(日)

2018春季,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 X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呈現兩校協作工作營。從2月底到3月中,近80位實踐建築二年級與北藝新媒二年級同學,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呈現7座現地製作的結構體,搭配2018寶藏巖光節,與「光」元素結合,呈現白天與夜晚的兩種表情。 

● 更多資訊/輕量級//Light Weight #輕量級

++蟾蜍山微光展:平行時空下的愛情故事++

● 日期/3.24(六)-4.8(日)

社區共同創作的藝術裝置,敘說當年因戰爭流離到臺灣,遇見另一半的刻苦銘心;他們從這裡開始扎根、成家,用愛譜出多元地景與跨越族群的動人故事。

● 更多資訊/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展覽理念||
++李德茂++

如果有平行時空

置身寶藏巖,你是否也曾感到時空錯置,似乎某種奇特的時空擦身而過?

打開寶藏巖的歷史脈絡,從日治時期開始,歷經軍事、民宅、管制、違建、保存、藝術進駐,如今已成為居民、藝術家、遊客共生,上下彎曲小徑及各年代建築物件層層交錯堆疊的現況。空間與時間在此相互干涉,既在認知上處於同一個當下,卻又在經驗上流竄著各種不同的時空脈絡。

探尋這種宛如平行時空般的經驗,不禁讓我們疑惑,是不是真有那麼一些時候,身體或者意識的某些片段掉進了另一個時空裡。而又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對這些感覺產生疑惑。從感覺經驗來說,我們確實經歷到一種難以形容的時空經驗。之所以難以形容,正是因為對照我們所理解的日常經驗,這種經驗既不合邏輯也不該出現。

法國哲學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所提出的認識論障礙指出,自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徹底推翻牛頓力學的絕對時間、絕對空間、重力理論,而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項預測「重力波」也已在最近被多次確認。雖然牛頓力學足以解釋日常現象,但它並不是簡化版的相對論,而是基於完全不同的預設前提所發展出來的理論。也就是說,相對論發表至今一百年,人們依然使用不正確的理論思考來理解所處的世界。


然而,對於時空錯置這個議題,我們是否也錯認了從本質上的差異?對於這個問題,2018寶藏巖光節將藉由藝術作品所特有的創造性經驗,從兩個方向來進行提問,重新檢視對於時空的感覺、想像和理解。


++侯昱寬++

親愛的,

在數次的會面中,總能感受到在眾多的影響下,對生存的困惑,在面對他人之時,你顯露的姿態總帶著些許無奈。那次雖然我移動著腳步,但卻能感受著你迎面走了過來。一切還安好嗎?

應從土地的生成之初當做你的開始?還是人類開墾之時、被命名的那刻或選擇不斷地在不同的變動事件之一,作為開端?一生中總會迎來開始與結束,如同大病初癒般,在破敗與重生中,你最終還是成為了你。(是你想要的樣子吧)

受到大陸板塊的擠壓,形成島嶼,也就有了陸與海的邊界。我們移居而來,由海登岸,開始構築一處處的聚落。我們逐漸離海越來越遠,逐漸地忘記海的子民的稱號。在城市中,海面的距離相對我們如此遙遠。想像島嶼空間被縮至一處房間,建造望海的窗,將海的界線的重現,感受歷史的堆疊及島嶼的漸現,回到初初理解土地的那刻。

或許是開墾之初,我們建房、取光,活用空間,堆石、借燈,改變原有地貌。形成了聚落,有了人的足跡存留,在石塊、磚瓦不同的建材下,逐漸成了今日的地景樣貌。想像那些駐紮於此的人。A君在1932年遷入,1971年離開,也在1980年遷入,1997年離開;B君在1681年遷入,1913年離開;C君來來回回地居住在這裡,僅記得他來過,但不曾在土地上留下名字。他們輾轉在石上、磚上、柱上,刻印著曾經存在的痕跡,像記錄小孩成長的,將身高刻在屋內的柱子上。既是同時存在又不存在,是同人亦不同人,是真實的顯現或僅是一場夢境。

總會有不同的意見,在他們生存多年之後,在抗爭之後,似乎是苟延殘喘地留了下來。曾經成為了「297號都市計畫公園預定地」或是「共生聚落」、「公社」等等。保存曾晃盪在這裡的所有生命,成為你所存在的意義。2011年劃定為「歷史聚落」保留你曾經的足跡,定位了你在城市中的位置。我們所能見、所能想像的那場抗爭遺留在高舉雙手的壁畫中。

在光影的折射中,時間的暫留下,寶藏巖成為一處不容於此區的聚落,如同異質地置入在公館這區域,平行地存於此處。留存著所有的歷史痕跡,卻如同初生於此處般。《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書中,造物者第一個在宇宙中創造出的物質,是一張給嬸嬸的椅子。因為先創造了時間,而後又創造出了空間,有了空間,就必須有落腳之處,於是嬸嬸要求造物者給她張椅子。如何想像製造宇宙的場所中的椅子,與現實中的椅子有何不同嗎?如果都難以窮盡宇宙,那製造宇宙的空間又該如何想像?

科學的窮極真理,是否真的會帶我們走向真實?或是在完整的邏輯架構中方能顯現真實?如果我們持續地往著科技的前沿前進,是否我們最終總能找到我們生存於世界的原因?在過去層層包覆,半顯半露之下,我們又該如何想像未來?

你對時間的感知,必定比我更加強烈,時間只相對於事件才有意義,如果在更早之前,廟不曾建起、成為一處公園,抗爭中,居民的全盤勝利,是否今日稱之為寶藏巖的地區,也不再是寶藏巖。空間的折疊與歷史的反覆,讓我們不斷地趨近於又遠離他人,我們所遺留的足跡也不足以見證我們的存在,同時出現在此處與他方。

介紹幾位朋友給你認識,有些或許你早先就認識了。

祝安

 

★ 指導單位:文化部、臺北市政府

★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 策劃執行: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攝影徵件指定贊助:ZenFone

★ 贊助單位:臺灣藍鵲茶、啤酒頭、大春煉皂

★ 協力單位:The Affairs 週刊編集、今藝術 ARTCO、藝術家雜誌社、The Big Issu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