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WHO WE ARE
藝術村的緣起從空間活化、聚落共生開始

2001年10月12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北平東路7號原為養護工程處辦公室舊址成立了「臺北國際藝術村」,企圖透過藝術進駐將臺北市閒置空間再利用,把場域規劃為藝術家創作與居住的空間,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的互動與交流。


2004年起,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營運管理「臺北國際藝術村」,爾後於2008年營運草山國際藝術村(至2012年終止)、2010年10月2日正式接管「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為因應不同據點藝術進駐的相關業務,台北市文化基金會2010年特成立「藝術村營運部」,並以核心業務「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 AIR Taipei)塑立品牌形象,以創意人才培育和國際交流作為首要任務。

WHAT WE DO
藝術村之於城市所扮演的角色—不限縮於場域空間,以「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 AIR Taipei)作為文化交流與孵育創意人才的平臺

藝術村每年依「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駐市藝術家交流作業要點」及「藝術村駐村作業要點」,推動結合創作與生活的「台北藝術進駐計畫」(Artist-in-Residence Taipei, AIR Taipei),建立起跨越國界的網絡,提供當代文化工作者出訪及駐臺北市的藝術游牧遴選計畫,增加國內外藝文創作人才專業生涯發展機會,讓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能量,相互實驗、撞擊和交融,以活絡文化產業跨界合作與異業結盟,推動臺北市與國內、國際城市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二十餘年來臺北國際藝術村透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基地,共接待超過五百多位來自40多個國家的藝術創作者進駐,選送交換超過百位的台灣藝術家出訪世界各地住村機構進行異地互訪踏查。2023年末,藝術村其一據點臺北國際藝術村(Taipei Artist Village, TAV)配合公辦都更計畫停止營運。然,場域雖消逝,但藝術村核心「藝術進駐」業務仍持續進行不停歇,相關駐村與展演活動除延續於寶藏巖聚落,藝術村扶植與培育創意人才不限縮於場域,望以「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 AIR Taipei)作為文化交流與孵育創意人才培育平臺,延伸發展多元類型駐村計畫,透過社區、產學合作、藝術家、線上線下等方法,協助當代文化工作者之間的串聯,使其創作力提升、放大藝術能量,以擴大扶植國內外藝術創作人才與維繫國際網絡與文化交流價值。

sample about

據點介紹與相關歷史沿革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
關於臺北國際藝術村About Taipei Artist Village (TAV)

2001年位於中央行政特區的臺北國際藝術村在「空間再生」的脈絡下,將原為養護工程處辦公室一棟四層樓的舊建築重新規劃為藝術村,同時,結合臺北的城市特色,透過藝術進駐計畫,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的互動與交流,擔任連接起不同文化的橋樑。場域內之一樓空間規劃可供民眾參訪的展演空間,二樓以上則規畫供國內外藝術家落腳於臺北市短期進駐的「聚落」,讓藝術家在此地創作及生活,亦備有創作所需舞蹈室、鋼琴室、暗房及木工坊等設備房,提供不同類型的駐村或場地租借藝術創作者使用與交流。

2022年臺北國際藝術村所在地確認為臺北市中正區行二行三都市更新計畫預定地,2023年末藝術村搬遷離駐北平東路據點,全面移往寶藏巖聚落,持續發展藝術進駐業務,企圖使台北藝術進駐成為孵育創意人才培育第一品牌。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關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About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THAV)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60及70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1980年7月,寶藏巖被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於是,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1999年,龍應台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的概念,作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並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2004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聚落,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從2006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串起各群體彼此交流。然而,隨時空的遞延與調整,過去「藝居共生」中的「居」已非過去僅針對社區居民,而是聚落內各單位藉由「住居、進駐」,透過藝術計畫、生活經驗、環境課題、多元文化等,各群體彼此串聯及交流,激發創造出更多元的聚落面貌。寶藏巖的「藝居共生」,已成為孵育創意人才的共生聚落,並持續有機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