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時光後像」–聚落保存影像展
分享:

活動日期:2020-03-27 ~ 2020-05-03

活動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時光後像」–聚落保存影像展

● 開幕茶會/3.28(六) 15:00

● 展期/3.27(五)-5.03(日) (週一公休)

● 開放時間/11:00-18:00

●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

● 藝術家/BB工作室、王治德、林琬玉、馮忠恬、葉偉立&劉和讓、廖憶玲&朱柏穎 

● 策展人/扶若雅 

● 協辦單位/好勁稻工作室、好蟾蜍工作室、化南萬興願景團隊

● 特別感謝/雷俊銘、林鼎傑、陳淑美、郁良溎、林芳正、蔡濟民、王耿瑜、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https://www.vogue-bags.com

文/扶若雅

 

「2004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藝術進駐團隊於2010年10月2日正式進駐營運。」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由藝術進駐團隊營運至今十年,以聚落保存和活化的形式,藉由藝術家、創作和共享生活經驗,在此地運用再生取代更新,創造一個開放並具實驗性的場域,為台北帶來更多藝術創新、國際交流的可能性,更被視為聚落保存的標竿和指標。在台北市的各處角落,也有多處相似但經歷不同的歷史聚落,在文化資產審議會的面前,共同是歷史建築並具保存的價值,各聚落就如共同體一般,面臨的議題和處境相似,但實際上每一個聚落都有它獨特的歲月和故事,卻似乎少有機會共同被提出討論。

展覽從化南新村、煥民新村、嘉禾新村以及寶藏巖的攝錄像作品出發,試圖以非線性的共同體概念來相互呼應,世界上多數系統本質上都是非線性的,聚落的組成因地點和歷史脈絡而有異,使得居住的住民和聚落文化也有其差別,不過這些聚落在社會的觀點上有著密不可分的相同性。聚落保存倡儀團體是社會建構的共同體,來自不同背景但因理念認同而成「想像的共同體」[1],但聚落的本質應該為現實共同體,是由共處、居住的現實生活共同建構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和故事漸漸抽離空間,但仍有一群人用影像紀錄的方式保留下來。展覽依循此概念,藉由每個聚落的攝錄像作品訴說、成像已不存在的現實共同體。

攝影、錄像本身承載著時間的框架,以及從時間延伸出的空間,這是錄像此一媒介的特性。「照片優勢在於它結合了兩個徹底相反的特色。一方面,它們的客觀性是『與生俱來』(inbuilt)的。然而它們又總是、必然會有一個觀點。」[2]影像作品同時擁有紀實的功能性,也同時必然可見作者觀點,但未嘗正是倡議者想透過這些影像去說服、打動觀者的視角,觸及在此議題中能帶來支持的可能性對象。在所有觀看影像的人當中,或許多數還站在對立面批判,不過只要有少數的認同和數倍的努力,就有機會去達成目的或傳達訴求。「視覺後像」,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然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具體應用正是影像的拍攝和放映。後像是暫留,也只是視覺疲勞,保存聚落的生命和其歷史意義的方式,如何不僅僅是短暫的共同幻想[3],或是說,如何延續聚落本身的共同幻想呢?

寶藏巖這幾年以「光」為題,規劃出多檔精彩的展覽,在國際藝術村營運十周年之際,「時光後像」展覽從「影」的角度出發,柔性卻也深刻描繪聚落保存運動的變遷。透過這檔展覽,將每個聚落保存的過去、現在集結訴說,並非重述歷史,因為存在不可再現,影像中的人、事、物已去,但透過這些非線性的敘事,能夠使觀者駐足於此的片刻中,望見一系列時光的殘影結成像,暫時駐留於心中,甚至拋出更多疑問去辯論、回顧波瀾的過去。

 

[1] 參考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作《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的民族主義概念,比喻各村落保存運動倡議者之間的認同和關聯性。

[2] 出自《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3] 概念參考《聚落的100個教誨》原 廣司(Hara Hiroshi)中提到「共同幻想創造了所有聚落與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