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There is no Chinatown」—太認真個展
分享:

活動日期:2019-11-07 ~ 2019-11-27

活動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There is no Chinatown」—太認真個展

● 展期/11.07 (四)- 11.27 (三)

● 開放時間/ 11:00-18:00 (周⼀休館)

● 地點/ 台北國際藝術村百⾥廳

● 藝術家/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

● 開幕/11.08 (五) 19:00

● 藝術家座談/11.24(日) 15:00

● 與談人 / 賴依欣、黃香凝

 

▲ 關於太認真/

「太認真」是他們面對無窮盡的檔案世界,拼命再檔案的態度。如同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事物,有時走在田野會忘了來的路,有時解讀檔案的方式也會因人而異,而出現不規則的偏差。正因為比起尋找歷史檔案背後的真相,他們更關注於人們看待事物的價值移轉。

近期的創作,關注身在不同國族情境底下異鄉人的生存風景,特別是身在海外的華人、來台的東南亞移工等,既在相似的文化價值中面對衝突,也在相異的文化族群間尋找認同。過去不少創作,對特定歷史檔案進行再詮釋,曾參與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台東)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南)的駐館創作與調研計畫,面對更大量的歷史檔案。跨領域的合作契機,促使他們嘗試以不同的角度思考物件,在歷史敘事的文本之外,強調於物質、材料的重新被理解,甚至可能是氣味或聲響。這些被他們稱作具有事件性的雕塑,像是一種建構感知檔案室的想像實驗,讓感官重返特定的場域,疏離卻熟悉。

 

▲ 關於「There is no Chinatown」/

隨第一批移民而來的Kiore,是太平洋老鼠的毛利文,從他們的DNA可以追溯到古代波利尼西亞多次具開拓性的航行,移民所帶來的生物中,只有鼠和狗仍留存至今。在這座除了蝙蝠,沒有任何陸生哺乳類動物的蹤跡、鳥類佔據生態系統大部分角色的紐西蘭來說,來來去去的探險與引進史中錯誤的偶然,種族、文化、生物在此競爭,還是接納與共融?自上個世紀淘金熱掀起的移民浪潮,直到今日水漲船高的房地產,面對新進、異域的外來者,這裡是誰的新金山?

「There is no Chinatown」似乎是一個不太適合翻譯的名字,作為對這個語言的身份認同來說。展覽從一段紐西蘭房地產買賣的敘事線展開,透過中文語音導覽與空間裝置,邀請觀眾踏上一段即將移民紐西蘭的旅程,跟著指引,讓身體與視線游移在眾多軟質家飾與擬自然場景中,感受遠離真實現場、如幻影般的淘金夢。這個展覽是關於在2018年赴紐西蘭駐村的延續,三個月的駐村期間,我們住進一對紐西蘭夫婦(Kiwi parents)家裡,與他們建立了像家人般緊密的關係,在那所經歷的生活,不太像個有規劃的駐村程序、過著沒有藝術家時刻表的日子,甚至無關乎藝術。我們放大生活上的所有細節,學習做一個 Kiwi 該有的生活態度,畢竟在這個最適合人居住的長白雲之鄉裡,換作任何人,都會想把握時機享受生活。在奧克蘭城郊,幾乎每套房子都配備美麗花園,園子裡停著一輛露營車(或船),等待假期來臨,人們一股腦地奔向無敵海灣、叢林、溫泉或沙灘,還有享用不盡的新鮮空氣,一切是如此美好。在一次春節活動,我們結識了定居奧克蘭北岸的紐西蘭華人移民。面對我們的到來,他們就像是在地人那樣的迎接,談話間卻又像是來到異鄉探望故人般藏不住的久別欣喜,似乎在他們身上仍留有一條連接臺灣故土未斷的臍帶。他們帶著我們看山看海,手把手地將在紐西蘭的生活、種種分析、理解與觀點交付到我們身上,那是用以個人生命經驗、歷史記憶所形塑出來的巨大塊體。他們嘗試調整自己的生活樣貌,來更加符合紐西蘭的風土民情,作為一個在異地「安身立命」為前提的教戰守則。循著移民者的腳步與眼光,我們也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條件與門檻,並不屬於任何人。特別是當身在一個以西方文化為主體,同時融合了多元民族性的新移民國度裡,去經驗一個看似熟悉卻已然陌異的泛亞洲或華人文化,使我們突然湧生無力與感慨,在自己所認同的文化風景裡遭受文化衝擊。自我們離開那塊淨土的一年之後,從思緒的碎片中拾撿一些關鍵字,以近似於一個在自我探索中感到挫敗的人類學家,重新確認自己的身份與想像,試問我們又將如何面對自己國家未來的移居者?

 

註:紐西蘭人自稱「Kiwi」,源自於紐西蘭的國鳥,也是國家象徵。

 

聲音剪輯 混音/馮志銘

 

特別感謝/

奧克蘭戰爭博物館植物標本室

駐奧克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紐西蘭台灣華夏協會

奧克蘭版畫工作室

David & Della、張曉君、John Pusateri、Krystina Kaza、Tina Saturn

 

贊助/國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