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彤雅立&王榆鈞
彤雅立&王榆鈞

詩人彤雅立與音聲創作者王榆鈞,以詩集《邊地微光》(女書文化出版)為主題,進行詩聲音的創作與再創作。主題涵蓋邊境思維、性別越界、夢境與日常,期許在邊地、穿越創作型態,展現詩歌與音聲的實驗美學,目的在於使觀者看見一處詩意的空間,走入詩聲音的邊地。

分享:

駐村日期:2011-01-10 ~ 2011-07-10

駐村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身為創作者,我們對於「邊地」概念有著強烈的敏感度,於是刻畫在心中的意象與能量,便逐漸積累,成為創作的欲望。《邊地微光》不只是一本詩集,同時也是一座強烈的概念堡壘,在邊地,介於兩類之間,無法被歸類,卻時而自成一個類別。 透過這樣的思索,我們將在寶藏巖創造一處邊地洋流的發生地。透過文字與音聲的交遇,形成流動不居的邊地創作。此次的「《邊地微光》詩聲音展演計畫」,對兩者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創作對流,好比洋流的相遇。我們期望在三個月的駐村期間,能有豐沛的思索與交會,將紙本的詩集幻化成有紙張與聲音的空間。

個人簡介: 彤雅立,1978年生於臺灣臺中 replica watches。擺盪在臺北與柏林兩座城市之間,以寫作、文學翻譯與鑽研德國電影為業。著有詩集《邊地微光》(女書文化2010年12月出版),德語文學翻譯包括艾芙烈‧葉利尼克《美妙時光》(商周)、法蘭茲‧卡夫卡《給米蓮娜的信——卡夫卡的愛情書簡》(書林)、馬庫斯‧奧士《女僕的房間》(謬思2011年1月出版),劇本翻譯包括彼得.布魯克《何以如是》與海恩納.郭貝爾《史迪夫特的事物》。創作核心圍繞在邊境與女性,曾獲台北縣文學獎、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獎等。文章散見於《破週報》、《大誌》、《表演藝術》、《幕後電影雜誌》等媒體。曾任2007年第8屆臺北詩歌節文案與翻譯統籌、2009年第11屆臺北電影節柏林城市專題節目策劃;2008-2009年進行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之調查研究「柏林街報,城市邊境──柏林街報訪問計畫」、2009-2010年獲當代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工作進修補助,於柏林電影博物館執行「製片家曼弗雷德‧杜尼約克(Manfred Durniok,1934-2003)華語拷貝典藏計畫」。現為柏林自由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 王榆鈞,1982年生,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 現為音樂創作者,歌者。 遊走於音樂、劇場、影像、文學等不同領域,在音樂、聲響實驗中,期待與其他不同創作媒介有更多對話的空間。曾於2009年七月赴韓國參與東亞藝術節(Trainer’s Training workshop),過程裡更進一步去思考創作之於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創作如何從個人更擴大至集體的發聲等。曾獲2006年台北國際詩歌節詩歌大賽首獎。個人音樂作品收錄於2009《凹》概念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