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西澳費利曼圖駐村期間,我從當地已有百年歷史的公共市場作為我創作的起點,藉由實地觀察蒐尋靈感,預期創造出另一種版本的費利曼圖市場—透過個人藝術語彙再詮釋,以陶藝及現成物為媒材,微型而抽象的交易集散地。觀者瀏覽作品時,能與自身經驗互相參照,提供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另一種觀看方式。因為越來越融入當地生活,我開始懷疑美好的西澳只是一種表象,也對隱藏在表象下的「真實」愈發好奇。透過生活體驗、電視新聞、網路資訊、和當地人的交談,我將市集的「交易」概念放大,試圖去窺看不易察覺,卻影響甚鉅的資本主義與商業行為。我思索著:什麼東西可以被商品化?市場價值如何被衡量?人在資本主義下如何被馴服或抵抗?
澳洲一位房產大亨以自身「成功」經驗訓誡年輕人如果要買房,就不要去咖啡館消費昂貴的酪梨吐司,應把錢省下來置產。其具爭議性的言論引發大眾討論,也顯示出千禧世代的焦慮與掙扎。此外,費利曼圖的南灣(South Beach)擁有美麗的景色, 二十年前,岸邊還是一大片沙丘與沙漠氣候特有的植披景觀,當地民眾極力反對房地產建案的入侵;如今岸邊的現代公寓已成為再自然不過的風景,有些建案則還在大興土木,廣告看板上寫著「南灣面海第一排」,大自然被商品化,有錢即可在家擁有一方美景。再者,西澳諸多農場勞動力短缺,發展停滯,許多土地出售給中國投資客,也引進中國勞力投入生產,土地成為一種商品,而標榜西澳出產的農牧產品其實來自中國經營者。以上例子,是人民的日常,也是資本主義下,正在經歷的各種檯面上或者檯面下的交易。我將這些交易行為放進我所創造的市集裡,如同裹著糖衣的資本主義,底層埋著深深的焦慮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