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紀柏豪
紀柏豪

紀柏豪,來自台灣台北,「融聲創意」工作室負責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碩士、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主要以聲音為創作媒介,關注領域包含生成式音樂、資訊聲音化、聲音合成與音樂介面等,作品橫跨音樂、裝置、表演等形式。近兩年曾參與澳門文化中心「歲·月·舞聲」與兒童劇版本「歲·月·童聲」、澳門藝術節委託製作「甲戌風災」、衛武營委託製作「工業城市」階段性呈現等劇場製作。曾入選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英法聲音研究機構訪查,2013)」、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中國西北民歌與風俗探訪,2015)」,以及荷蘭V2動態媒體中心(2014)、法國西帖國際藝術村(2015)、西班牙Laboral科技與創意產業中心(2016)、香港Asia Art Archive(2016)、桃園憲光二村(2017)、杭州兩岸文化交流中心(2018)等駐留項目,並以個人名義於各藝術節、研討會與展會發表創作及演出。

分享:

駐村日期:2018-04-01 ~ 2018-04-30

駐村地點:美國PRACTICE

replica watches

本計畫希望在既有技術之上,提出未來音樂被創造、再現與接收的想像。人工智慧正在引導人們,穿越那虛實界牆,在物理與數字模型之間自由交互與行走。目標是形成一個對話系統,不單只是如表演者操作MIDI控制器般,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來對應,而是更即時、動態、交互影響的機制。以Max/MSP編程為主要工具,延續當代作曲家如Steve Reich與Brian Eno等人的實驗,應用當前的音樂科技來創造生成式曲目。

應用現地製作的有機音樂介面,以自行開發的控制板與軟體為工具,經由Midi轉CV(電壓控制)功能,將音樂性的思考以動力裝置形式呈現。敲擊的物件可以是現成物或各式鼓組,並透過物理模擬、Wavetable等不同聲音合成法來調變聲音效果。物件原音與電子、預錄環境聲響等彼此交織,成為虛實交錯的建構聲音場景,以此為基底進行即興聲音演出。在此階段,透過「機器學習」機制,系統將會以此演出過程為參考依據,將表演者的操作、節奏、聲響變化等參數化,轉換為一套帶有時間軸的數字資料,從中建立起能理解、選擇與再現聲音的模型。如上所述,現地製作與演出所運用的有機音樂介面,將經過適當地重新安排,使部分器具成為觀眾可以實際操作的介面,透過midi訊號控制。隨著民眾的敲擊,系統會以其在演出過程所獲得的資訊來進行分析與判定,從資料庫中呼叫出最相關的片段,將其重組、變速、隨機選擇,並以現場的打擊機器重現。觀眾可自由地跟隨、即興、與機器互動,呈現「人-機器」重奏(dual)效果。機器本身只依照預設好的機制給予回饋,不對內容做評斷。互動過程中,系統亦將不斷地依照新輸入的資訊串流來學習與演化。

這邊雖然以「音樂」統稱,但非指一般聆聽性的音樂,而是包含音景重構、樂段自動分解與拼貼等較具實驗性的方式。機器的審美不必然需要與人同步,我很好奇機器能導向怎樣的美學概念。探索算法作曲的問題,一方面可以了解和模擬作曲家在從事音樂創作這一特定過程時的思維、邏輯與方法;另一方面,基於演算法技術所開發的程式,其所創造出的作品能打破既有框架與想像邊界,帶給人們未曾體驗的的感官經驗。以創造一個如樂手「數位分身」般的模型為起點,使其於持續的互動過程中演化(儘管不一定是更好的方向)。從中,我們將能更了解自動化音樂生成、或是半自動化創作工具的實用性與其限制。奠基在駐村期間所開發的互動音樂介面上,未來可將其應用於表演或劇場製作中來提升展演的現場性。此外,未來將持續尋求資源與機構支持,透過實體展出與網頁互動,獲得使用者的資訊與數據,進而透過資料分析來優化系統,並發展出評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