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場地/住房清單
館別 空間 時間 費用 保證金

SWIPE DOWN

SCROLL DOWN

:::
李卓媛
李卓媛

李卓媛,1992年生於香港。2016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畢業,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Peter Curzon Oram Charitable Trust Scholarship 和陳啟豪校董藝術系獎學金。在學期間,曾赴美國耶魯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作藝術交流。2017年,被光影作坊評選為年度青年藝術家–「New Light」,獲邀舉辦首個個人展覽「填空補白」,其版畫攝影藝術書亦於第七屆大理攝影節展出。同年初夏,她獲德國Künstlerhaus Neumünster 邀請到當地藝術駐村,跟荷蘭陶瓷藝術家Bastienne Kramer共同舉辦展覽。

她以陶瓷為主要創作媒界,亦不斷對陶瓷藝術的可塑性與延展性有更擴闊的想像。其表達形式多樣化,創作跨越媒介之間的界限,擅長把不同媒介的混然並用於裝置藝術中。在她的創作過程中,攝影和陶瓷「偶遇」。透過攝影觀看與重構主題,也從中讓她發現了更多物料的特質與可塑性。影像與物質之間的碰撞拉闊了觀看的角度與內容,嘗試於現實與再現之間不斷反思與叩問。

分享:

駐村日期:2018-04-10 ~ 2018-06-29

駐村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歷史聚落,這山城因地理、生活、歷史而自然形成,其建築群的結構亂中有序,讓我聯想到當年香港的九龍城寨。九龍城寨與寶藏巖均呈現著一種獨特的人文風景,反映著城市發展狹縫中的生活面貌。

於 90 年代,這「兩城」分別面對拆遷危機,兩者命運交錯但最終結局懸殊。 早在 1990 年,台北市政府已欲清拆寶藏巖聚落。1999 年,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馬英九尋求以「先安置後拆遷」的方案來處理聚落問題。寶藏巖一次又一次逃過拆遷命運,今天仍然屹立不倒,被活化保育,尋找共生的可能性,但同時也面對不少抨擊。時局讓歷史不一樣地展開,九龍城寨於 1993 年面臨政府的清拆,最後剩下一個九龍城寨公園,倖存的只有遺址中的數塊磚頭。我於九龍城社區長大,無緣一睹九龍城寨這傳奇,唯恐我正見證著九龍城不敵重建與士紳化的命運,面臨「第二次清拆」。這「雙城」的命運好像隱約透視著的香港與台灣的不同走向,也寫實地展現出城市發展下共同面對的難題。

城市化與國際化是大都市發展的必然的走勢,被瞬間磨平的歷史和生活的多樣性便是繁華背後的代價。我所關心的是生活中的選擇和城市面貌,而人文風景所反映的正是我們是如何看待自身的文化歷史。此次藝術計劃「兩地雙城」是以兩地中同為都市聚落的「雙城」-昔日香港的九龍城寨與台北的寶藏巖作切入點,讓人們思考兩地的發展,困境與可能性。「士多」(雜貨店)為其中普遍的元素, 其角色不只零售,更是街坊間的閒聊聖地、麻將館,抑或是托兒所等等,呈現著一種多樣的共同體。透過藝術駐村實際生活於一個歷史聚落中,期望於寶藏巖建構一所「雙城士多」來展開創作。我會以跟社區互動的方式發展作品,讓展覽不斷流動與延伸,並以藝術書刊的形式更立體地呈現藝術計劃中的考察與探討。

http://leecheukwunsharon.wixsite.com/beall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