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藝術村年會

:::
2015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 ─ 以藝術村作為方法

藝術村(Artist-in-residency)起源於歐洲,過去是貴族邀請文人雅士及藝術家到其鄉間的莊園進行休閒、沙龍聚會,或讓藝術家製作委託的作品的地點。進入21世紀的藝術村參與形式的廣泛多元,深度與廣度也更加精彩。藝術進駐計劃攸關著一個城市/地方的文化測量與歷史紋理,藝術村能帶給一座城市許多可能,大從城市的建築空間環境紋理,小至藝術教育甚至弱勢關懷,種種的文化想像都能透過藝術進駐勾勒出來。在全球化的當代藝術地景中,藝術村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藝術家主要的創作資源,更扮演著為藝術社群與社會其他不同群體之媒介平台。

台灣致力於國際藝術村的研究政策推廣已逾20年,隨著2001年國內第一個公辦藝術村—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出現後,中央到地方政府皆積極將藝術村列為文化施政重點。十餘年間裏陸續有地方縣市政府、民間團體利用閒置空間,進行藝術村的規劃和營運。當然,以藝術之名成立的藝術村何其之多,但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台灣多年的藝術村政策發展?每個藝術村的營運者如何用細膩的形式介入在地社群,協同藝術家一起完成創作計劃?後全球化時代的台灣與國際的藝術村之間又該如何彼此分享資源合作串聯?

以藝術村作為方法

藝術村代表的是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的藝術趨動力,我們是否能善誘它,保有它存化的動能,篩濾出貼近真實當下需求的方法?我們認為現今是個適當的時間點回來重新檢視台灣的藝術村政策,「藝術村作為方法」能帶給我們什麼積極的動力?藉著舉辦藝術村年會的難得機會,邀請來自各方的策展人、藝術村營運者、藝術家、媒體朋友集聚一堂。除了透過六位長期致力於藝術村領域的國際專家前會針對以上議題做現身說法經驗分享之外,更以腦力激盪工作坊的方式讓數十位與會夥伴做彼此的深度交流。這六位是分別來自於東京Tokyo Wonder Site的今村有策先生、紐約Residency Unlimited的總監Nathalie Angles、澳洲Asia Link藝術進駐經理Eliza Roberts、來自於美國Alliance of Artist Communities的董事Bruce Rodgers、印度Khoj藝術村策展人暨專案經理Promona Sengupta以及台北藝術進駐前總監蘇瑤華。藉著多位專業講者打開我們對藝術村營運議題的分享,會中也提供了在亞洲、全球各地駐村計劃的最新發展趨勢觀察。讓夥伴們在短時間理解在官方體制資助下的藝術機構如何能在制度中開啓寬廣的營運可能;資源較為缺乏的非政府組織亦能找尋到方式能夠自我開創掙取各方資源的途徑。當然,實際的是透過圓桌工坊腦力激盪來討論各個藝術村的營運困難、政策建議、人員培育與駐村單位之間未來的聯盟可能合作方式。透過本屆年會的舉辦,全台藝術村的夥伴們一致達成共識,由台北藝術村率先肩負起創建聯盟平台的任務,結合全台數十個藝術村的活力與動能,為台灣藝術村聯盟的共同推動努力。從彼此的資源共享到台灣藝術村工作者的進修管道與國際連結網絡,皆是未來聯盟的努力目標。

從歐洲到台灣,藝術村本身即是一個對所有文化工作者開放的友善場所。藝術家們藉著當代藝術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來豐富所有人的藝術想像。這樣充滿活力的藝術行動力所開展的文化自由度與效益是其他官方平台難以促成的。未來的藝術村聯盟將透過新形態的科技、線上群組,以多元滾動的討論開創出藝術公民的想像尺度,以藝術行動來實踐友善的文化場域,並且將這份信念帶到台灣每個藝術村的角落。

年會紀實
國際與會單位&專題演講者介紹
Eliza Rober ts
Asialink 藝術進駐經理及Res Ar tis 副會長

近年來藝術機構對於藝術進駐的認知,已漸從過去單向、一次性的單 純補助,轉向探索雙向、長期的穩定交流,深化機構自身與藝術世界的 聯繫,甚至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由Asialink 藝術進駐項目經理暨Res Artis 副會長Eliza Roberts 分享自身機構的營運模式,恰正反映當前 全球藝術村在營運管理及發展上面臨的重要議題:網絡、交換、互助。

成立於1991 年的Asialink 隸屬於澳洲墨爾本大學,致力擴展澳洲 與亞洲之間的文化交流,透過巡迴展覽、藝術進駐、研究計畫、出版 等途徑,創造新的文化交換模式及平台,推進亞洲對於「伙伴關係」 亞洲網絡串聯概念的推進(partnership)、「合作」(collaboration)及「互助」(reciprocity) 等概念的認識。如對「資源」的界定不限於實質的經費贊助,更擴及與 Asialink 相關的藝術機構及人際關係網絡,透過合作機構與成員提供 如人際網絡、法律諮詢或是進駐空間等方式,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強化 彼此的伙伴關聯。Asialink 開放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寫作及藝術管理 等四大領域的工作者申請,更有意識地透過進駐項目擴大交流的範疇 及可能,如在其提供的申請項目類別中,除了常見的申請進駐Asialink 合作機構、自行申請及交換駐村外,更規畫「藝術進駐實驗室」(Art Residency Laboratory),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工作者相互交流,擴大 藝術進駐所能觸及的範疇,實驗藝術與文化交換的新模式,如於2014 年的「Kerjasama」計畫由澳洲原住民藝術家Karla Dickens 與印尼 視覺藝術家Doni Maulistya 共同合作,促進亞洲藝術家對於澳洲原住 民文化的瞭解;補助日本藝術家福原志保(Shiho Fukuhara)進駐澳 洲西部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SymbioticA 實驗室, 進行藝術與生物研究的對等交流。除致力於外部資源的串聯外,鑒於 Asialink 為數眾多的獲補助者亦是機構的重要資源,故近年亦積極統 整獲補助者的最新動向,強化內部成員彼此的聯繫管道及頻率,皆凸 顯Asialink 對於合作交流的重視與努力。

相較於Asialink 以澳洲為據點,擴展與亞洲區域之間的串聯合作, Res Artis 則專注於全球藝術進駐的脈動,它定期在世界各地舉行會員 大會,同時也會舉辦區域性的聚會,如去年由Asialink 在墨爾本主辦 的亞澳歐創意進駐網絡(Asia Australia Europe Creative Residency Network,簡稱AAECRN)。安排聚焦於全球文化交流的會議及活動, Res Artis 不僅探詢當今文化交流的挑戰,促進營運管理及實務知識 上的資源共享,並且試圖擴大他們現有網絡與其他重要的地域性串聯, 如On The Move、TransArtists 與Alliance of Artist Communities 等。

Bruce Rodgers
Alliance of Artists Communities 代表,Hermitage Ar tist Retreat 執行總監

根基於美國的Alliance of Artists Communities(以下簡稱AAC), 其角色類同於全球性的藝術村機構Res Artis,屬於資訊匯流整合之 平台。其平台針對對象,誠如其名,著重於藝術村間的資訊彙整,並針 對各項機構營運議題,做深入研究;此外也同時提供藝術家一處完善 的進駐資訊研究平台。Bruce Rodgers,作為AAC 董事成員之一,除 代表AAC 出席與談外,也以駐村單位The Hermitage Artist Retreat (以下簡稱Hermitage)執行總監的身份,提供另一切入點。

在AAC 諸多使命之中,可被歸結於三項重點:提供專業發展資訊、研 究服務和需求之間的斷層議題(research the gap)以及強化機構間 之橫向串聯。Rodgers 對AAC 的介紹切入點,由自身經營的藝術村 Hermitage 開始。作為一個外行人介入駐村經營此區塊,Rodgers 自 認是一項優勢,他寄望Hermitage 能以非傳統模式建立:以「邀請式 進駐」(curated residency)做為方法經營。其概念為Hermitage 起 始於一人營運之藝術村,以此人力吃緊的狀態,很難進行公開徵件。 Rodgers 反向思考,認為如以邀請式進駐,此方法也許更能作為藝術 家事業上的助力,也由於AAC 之引導協助,Hermitage 成了別具特色 之駐村單位。

AAC 透過各式的媒介,提供駐村機構「資源彙整平台」(The Ultimate Resource Guide),此為針對新創立之機構的指導,協助簡化初始創 立的諸多細瑣繁雜事項,如同於提供行政事務上的參考模版供其使 用。這樣的指導範疇,涵蓋了各式不同類型之駐村機構。Rodgers 認 為,正因為駐村單位跟博物館、劇場等機構不同,才讓它的可塑性極 高。AAC 作為資訊平台,除資料上的收集,還有很多更為務實的研究 計畫。Rodgers 舉例,AAC 固定會針對新興駐村機構舉辦工作坊、研 討會等,又或者即將舉行的年度會議,集結AAC 會員單位,一同分享各 自經驗。針對藝術家的Be Our Guest 計劃,邀請各單位機構,與藝術 家分享自家駐村計劃。AAC 相信,透過其官網,他們提供藝術家能過濾 (filtering)資訊的平台,能使藝術家更為精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駐村 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AAC 這樣的平台角色,除集結眾單位成員的資訊外, 也更進一步的,將聚眾推向另一層面。因為會員單位眾多,掌握的資 訊架構完善,讓AAC 得以與政府(Federal)溝通,為眾發聲,以爭取 更多資金用於補助駐村單位。AAC 另一項針對產業薪資的匿名調查, 此項研究,提供藝術村領域更為專業精確的數據,讓僱主及員工有基 本參考值,Rogers 也因而反思AAC 對於專業議題研究的廣度。AAC 另一大研究特色為前述所提及的受忽略之斷層議題,Rodgers 舉例, 2011 年時,機構針對舞蹈駐村做了深入調查,起因為,在美國當代藝 術界中,當代舞蹈是最不受補助照顧的領域。AAC 冀望透過他們的研 究,能夠於未來幾年後,給予舞蹈工作者更好的創作環境。Rodgers 以 Hermitage 執行總監的身份分享,類似這樣前瞻性的研究,著實的提 供了駐村單位一大助力,包含Hermitage 本身,也受類似調查影響,漸 而調整單位駐村政策。

由上述諸多調查中,AAC 引出結論,駐村單位的延續性,有個決定性的 要素:平衡(Balance)。建立在金錢與使命(Money and Mission)、 風險與穩定(Risk and Stability)、熱情與務實(Passion and Practivism)以及細碎與堅定(Scrappiness and Solidity)上的平衡。 然而對於AAC 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上述的諸多研究,如何做後續 追蹤?每個研究在檯面下都有個浩大工程,就時間與資訊更新彙整層 面而言,如何做後續追蹤,使研究結論可以被更新的運用在機構實務 面上著實是項挑戰,AAC 將持續扮演此角色平台,精進機構間的專業 匯流。

今村有策
Tokyo Wonder Site 總監

Tokyo Wonder Site(TWS)創辦人暨現任總監今村有策(Yusaku Imamura)認為藝術進駐空間應是一個「具挑戰性且允許失敗的地 方」,是展示創造力且不能受限的實驗室,其中需要大量的人際交往與 不同於傳統機構的民主狀態。近年來無論茉莉花革命、318 學運或雨 傘運動,我們皆可觀察到新一輩人對於老舊體制、社會與機構時代的 質問,藝術家也注意到全球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議題,其作品既受 到國際、同時也受到地方性的影響,在創作時往往會思考如何回應這 兩方,所以必須更專注於創作過程與個人活動,而藝術村便是他們的 駐地實驗室,過程包括了研究、對話、製作、展覽、批評,以及以過程為 導向的計畫,而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提供藝術家與其他專業人員交 換生活與觀點的機會,這也是駐村的重要特性之一。

今村認為城市也是呈現社會多元性的地方,藝術家在此可跟不同策展 人、官方機構、藝術家社群或社區、大學、媒體進行合作,「藝術村是 要提供一個有創造性、啓發性的環境,不只是一個讓人居住或官方文 化外交的地方,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我們必須要有幫助藝術家產生 對話與討論的策展人(Curator)與協助提供環境發展與試驗的促進者 (Facilitator)」。 超越駐地的創作平台 允許失敗的實驗室

點-線-面逐步延伸的網絡

2001 至2013 年間,今村曾擔任東京都知事的特殊事務諮詢委員,針 對文化政策及東京藝術與文化推廣策略提供建議與指導,他談到「很 多國家會培養藝術明星,像日本在泡沫經濟前期,很多藝術家都去東 京發展,後來經濟垮下後就沒有藝術家來了。東京實際上可以進口任 何東西,甚至是世界級的名作,然而在培育得以發展藝術種子的土壤上 是失敗的,一座城市應該要把自己塑造成有創意的地方,但這是亞洲 國家缺乏的特徵,城市行銷不是要去製造出品牌,而是要製造多元的 環境,政府的作用是確保其基礎和設施的多樣性」。今村表示文化政策 總在衡量成效、參與人數,但藝術村根本無法用量化的角度衡量,「我 擔任諮詢委員時,發現日本政府沒有完整的系統或策略,也沒有稱職 的組織如藝術委員會,能夠提出促進藝術活動的文化政策或法規,因 政策方向及組織架構的需求,促使我推動新戰略和成立新組織。」東 京文化創意計畫從2008 年開始執行,為有效促進文化推廣,東京藝 術委員會(Art Council Tokyo)因而設立,試圖鼓動新的藝術決策系 統,並銜接公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的夥伴關係,以構成今村所說的千結 (Thousands of Knots)狀態,持續為藝術創造堅實的發展土壤。今 村談到許多亞洲國家雖然位置比鄰,但對彼此認識有限,「其實認識 鄰國就是認識自己」,而現在有愈來愈多區域性的網絡,如TWS 的做 法除了自己的空間外,也會往外連結到許多藝博會、雙/三年展,從更 大的角色和脈絡協助藝術家和其他單位合作,成為藝術家從亞洲出發 的跳板。他認為東京不像紐約、倫敦這些城市有著大規模的美術館、 藝術單位,必定要以不同的方式推展藝術環境,它必須發展出與許多 小的、自主性的機構單位進行連結的策略,「從很多點連接成線,然後 逐漸變成面,這樣要比只跟一個主要機構合作來得有效」,他也強調 城市裡「中型規模」藝術機構的重要性,駐村的居住狀態已不是唯一目 標,而是要創建新的平台與實驗空間。

Nathalie Anglès
Residency Unlimited 執行總監

RU乃藝術協作與資源交流的樞紐

成立於2009 年的Residency Unlimited(RU),是一間位於紐約且專 門提供藝術家與策展人駐村機會的非營利藝術機構。它能夠連結並協 調廣泛的資源,供參與駐村計畫的藝術家、策展人與所有協作者使用。 RU 執行總監Nathalie Anglès 在會議中特別說明關係網絡的塑造如 何促成新的協作計畫與幫助各方獲取更多相關資源。換言之,關係網 絡即為RU 個人化、客製化駐村模式得以成功之關鍵。

RU 發展出的新駐村模式不同於需要大量空間的傳統駐村概念。其主 要目標是(在網絡連結與作品製作方面)依據駐村藝術家之各種需求, 提供有效的客製化支援。2014 年RU 為駐村藝術家籌辦了120 場工作 室參訪活動,邀請策展領域與駐村藝術家創作領域相近的專業藝術工 作者參加,一方面促進駐村藝術家與外界的交流,另一方面亦幫助他們 擴大個人關係網絡。在RU 總部座落的360 Court 街上,有一個很早 便開始經營的共享工作空間,可兼作展覽館與其他活動場地。這個空 間非常適合無固定工作室的藝術家(例如數位藝術工作者)使用。若駐 村藝術家(例如畫家與雕塑家)需要個人工作室,RU 亦能夠迅速透過 夥伴組織網絡,為藝術家向RU 的駐村計畫夥伴機構(例如Pioneer Works、Artists Alliance、Nars)爭取可使用的工作空間。RU 也會提 供這些夥伴機構特定協助,作為互惠回饋,例如透過工作室參訪活動, 引薦策展人認識夥伴機構的駐村藝術家,這便是RU 參與的服務交換 形式之一。

此種協作策略之目標即與當地(紐約)、區域與國際藝術機構建立聯 盟,藉此擴展RU 的資源網絡。RU 與每個機構建立的雙邊夥伴關係均 為獨一無二的。RU 亦經常在其夥伴機構場地舉行其駐村藝術家的新 作品展覽,此種游牧式的管理策略強化了RU 的組織機動性與彈性。

RU 乃為藝術家量身訂做之工具

2014 年,有45 位藝術家與10 位策展人參與RU 的駐村計畫。為使客 製化服務臻至完善,RU 在駐村藝術家抵達之前便開始與他們溝通,藉 此瞭解藝術家的計畫內容與相應需求。RU 除了為駐村藝術家舉辦頻 繁的策展人參訪活動外,亦依據每位藝術家的需求給予製作方面的支 援,同時也提供他們在RU 或其他機構場地展示作品的機會。除刺激 更多創意與對話價值生產,當中建立的人際網絡與交流,亦是擴大網 絡的方法。除了邀請策展人參訪駐村藝術家的工作室之外,RU 亦邀請 策展人與他們不熟悉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藝術家合作進行展覽計畫。 此種實踐對策展人而言是相當新奇且充滿挑戰的,因為他們必須在不 熟悉的脈絡中構思出與藝術家共同籌劃展覽的可能方式,由此形式激 盪出的合作樣態往往是超越預想的。

Anglès 接著以RU 頗受歡迎的Opportunities 服務為例,其中RU 會 列出全球的駐村機會供藝術家參考,而RU 本身的駐村也採用公開徵 件,其中並不設限藝術家的年齡、資歷或類型。透過Anglès 的簡介, 我們看見的是透過彈性、客制與機動的資源運用策略,一方面有效降 低合作單位的個別開銷,同時也回應著藝術駐村的使命。資源與空間 的既有額度並不限制單位本身的發展潛力,而讓RU 爭取以小搏大的 機會創造,同時亦緊守著藝術駐村本質的文化交流與創意激盪,藝術 資源的稀缺並非少數地區的現象,而是等待人們用更加積極/激動的 態度去將可能的資源徹底發揮出其可能的價值。

Promona Sengupta
Khoj 策展人及專案經理

隸屬於印度新德里當代藝術機構,國際藝術家聯盟Khoj 的策展人與 專案經理人Promona Sengupta,於會中熱情洋溢的介紹這個以主題 性計畫實行當代藝術實踐的組織。她先解釋Khoj 這個名稱的字義,擴 及搜尋、發現、探索、研究、追溯和訪查等意涵,這些意義一直是這個 從1997 年成立以來的組織所不斷探詢與實踐的,其透過舉辦各種國 際工作坊,及執行駐村、研討會、社區藝術、展覽、出版物和座談等計 畫項目,開創許多具實驗性和跨學科的專案,企圖不斷挑戰印度在地 對於當代藝術實踐的定義,藉此拓展當代藝術創作的疆界。 非政府/營利單位多樣化的募資戰略

細膩、準確的募資策略
然而做為一間非營利的民間組織,Khoj 非常積極運作籌集資金和其他 形式的支持。由於該組織擘劃的非主流藝術培育計畫在國際享有一定 聲譽,且Khoj 採用多樣化的募資戰略,Sengupta 表示Khoj 的籌資方 式是將各種計畫實踐的過程與項目都清楚細分,實行徹底的研究並發 展有效率的報導與紀錄策略,例如贊助者能選擇投資特定計畫,或購 買他們資金所挹注的作品並參與拍賣及其它募款計畫,因而對機構的 主體資金有所幫助。會中Sengupta 呈現一張牆面的投影片,佈滿曾經 在Khoj 各個時期給予慷慨資助的支持者名字。

以拍賣所得循環到印度新興藝術的孵化
Sengupta 也介紹Khoj 籌募計畫的一部分,是2014 年12 月曾經與佳 士得拍賣公司(CHRISTIE’S)合作「ARTISTS For KHOJ」專拍來籌募 其運作的基金。由組織邀請與Khoj 淵源深厚的藝術家捐獻其作品做 為拍品,其名單不乏具聲望及國際雙年展與美術館大展常客,如卡普爾 (Anish Kapoor)、柯爾(Bharti Kher)、古普塔(Subodh Gupta)和 多迪亞(Atul Dodiya)等人。即便這些藝術家已在市場與學術上成功, 卻未稀釋他們希望回饋到藝術產業與非營利機構的企圖,尤其念及 Khoj 在這個領域中對於藝術家及創作實踐的融合所做出的努力。所有 的拍賣所得成為Khoj 的總體基金,通過這樣實際的挹注讓組織朝自 給自足的狀態又更接近了一步。由於Khoj 的非營利性質讓它過去與經 濟利益抑或市場都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堅持也讓組織獲得評論、當 代藝術界的一致好評,然而與印度佳士得拍賣的合作其實更開啟了一 種可能,以營利為目的的藝術市場也有可能成為非營利當代藝術單位 運作的支援與後盾。

蘇瑤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蘇瑤華於2004 年至2012 年間曾任職台北國際藝術村、草山國際藝術 村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她以過去深耕藝術村領域的經驗,提出 台灣從1995 年至今的藝術村發展輪廓及願景。台灣對於藝術村的概 念與想像一直是對應著政府政策,其中主要是閒置空間再利用,這些 閒置空間大多為政府資產,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的私人資產投注於執 行藝術進駐計畫,但在空間之外,藝術進駐最核心的價值在於「人」, 人的網絡連結,人的培育,人的成長,與人的職涯發展⋯,比如:台灣第 一個駐村計畫是由三個當代陶藝家所發起,當時他們有一起工作的需 求,因此將雞舍改建為工作室,亦是目前大家熟知的竹圍工作室,當時 它不只是藝術家工作室,更扮演了提出當代藝術思維及創新藝術實踐 的角色,為了實現及執行藝術創作計畫即是創立的初始需求。所以藝文 人才育成、藝文專業生涯陪伴諮詢、展演發表、教育推廣和觀眾發展, 都應納入藝術村營運討論的範疇。

2001 年當時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龍應台,除了延續閒置空間再利 用的想法,更進一步認為藝術村是國際藝術家來台時居住、工作空間 以及對話、交流的平台,這也是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創立宗旨。台北國際 藝術村是台北市政府第一個利用自己擁有的閒置空間資源,開始執行 藝術進駐計畫的地方,它位處交通便捷的台北市中心,雖然作為一個 國際藝術家平台,當時並沒有地理上社群串聯的概念,直到開始營運 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草山國際藝術村,才意識到地域性經營、連結 的需求,尤其是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即將營運時,更顯地域串聯的重 要性。從經營一個位在市中心的藝術村,到三個位處三地有著完全不 同個性的藝術村,誘發藝術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的思考:作為收藏記 憶的保存者?作為遺留建築的文化管理方式?同時找尋永續經營的方 法,為當時攸關藝術村的議題。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不僅僅是提供空間,並以相關的行政資源協助藝術家實現各種 極具創意的想法,因為有些計畫,藝術家光是靠自己的力量是相當難 達成的,這也是藝術進駐的另一層價值。

藝術進駐計畫重過程,而不催促結果,因而整體運作偏重在藝術文化 的生產端,與消費端關聯性甚低,再加上推動之計畫往往具高度實驗 性,在國內要獲得贊助資源十分不易,對政府部門經費的倚賴,因而形 成。文化部的補助經費通常依空間和計畫來劃分,這在融合管理硬體 (廢棄空間)與經營軟體(藝術家)這兩個角色是一大困難。過去十多 年,台灣已經花了很多力氣在開發新的地點讓藝術家能實現計畫,也花 了很多精神在做地方活化,然而,著力產生更多空間的同時,更廣泛地 定義藝術進駐計畫同樣重要,這並不是索求更多的資源,而是形成知 識基礎的經濟與資訊流動(information flux),駐村計畫並不是如過 去背負著救援廢棄空間的政策,也不僅是在各個城市的角落支持獨立 的當代藝術家,這個藝術聯盟,讓所有藝術村產生合作的可能性,除了 讓藝術家可以到各個不同的藝術村,分享資源及資訊,更是建立起知 識內容,且進一步讓藝術進駐計畫成為一種訓練,因而形成可被研究 的對象,這樣的研究,可以讓這種計畫長出更深厚的根基,進而產生形 成美術館、劇場的發展潛力。因為在藝術生態中,我們需要美術館做 展示、需要劇場做表演,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藝術進駐計畫,融合各種不 同類型的創作,並且試圖嫁接藝術與社會的間隙與創造對話空間。

台灣與會單位回饋
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台北國際藝術村從2001年成立以來是全國第一個俱有公辦身份的駐村機構,也一直以藝術進駐做為宗旨。今年能夠發起第一屆的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不僅象徵意義重大,也標誌著藝術進駐政策在台灣的生根和成長。 年會中論壇分享了全球各重要駐村單位的策略、資料分析、網絡連結等,對於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後續的發展方向和合作策略,提供可借鏡的極佳範例。透過國外公私立駐村單位營運案例,亦了解政府文化政策與民間資源的分析切面,頗能作為一參照體系。圓桌討論工作坊對於國內自身駐村單位分享營運經驗、駐村接待等執行層面,更提供積極分享的空間,在各議題上激發出多元的迴響。本次年會無論是在對外汲取參考經驗,對內尋求合作的可能,都提供了與會者各單位所需的重要平台。
435藝術家工作室
435藝術家工作室
435藝術家工作室成立至今將邁入第三年,作為扶植創作者平台,在此進駐的藝術家人數將近100人,目前有77組創作團隊進駐,文化生產量極龐大。此次會議前,435藝術家工作室已著手與其他駐村單位討論更多合作可能性,期待會後聯盟成立能建立更完善的資源整合及合作。另外期許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會加強藝術行政人員的培養,例如到其他單位交換學習,讓藝文相關工作者互相交流、經驗分享,這也是次此會議的重點之一,若有更多這樣的機會,相信能使台灣駐村環境更加專業,因此,我們非常期待盟會的成立與下一次的會議。
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
這兩天的會議,收穫著實很多,不論國內外,每個藝術村各自都有其經營模式,也有其不同的目標跟期許。有幾個想法,首一,有一個穩固的經營理念、長遠且階段性的計畫是每個單位必須要去思考了。目前順應著政府補助計畫,皆為一年為主,然後要朝著永續經營的目標,三年五年的計畫是必須的且要縝密的規劃。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才能讓組織持續健全的營運。再來,藝術進駐的軟體服務提升是大部份台灣藝術村不斷在探討的問題,包含其專業度和有效執行度。由於大部份的時間皆為短期,如何協助創藝者在進駐的期間獲得相對的資源計畫協助,是每位計畫協助者需要學習的,進駐前的長期溝通皆有助於進駐後的計畫執行,但也要相信,不是所有進駐計畫都是成功的,不完美的狀態也是學習的過程。另外,進駐結束不等於關係的結束,如何在後續與藝術家持續保持聯繫更是另一層PR關係,透過這次的交流其實還有許多的心得,看好聯盟的成立,再擁有其共識下,如何互信互助,更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自由人藝術公寓
自由人藝術公寓
Knowing neighbors is knowing ourselves.作為一個年輕的駐村單位,自由人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這次除了很高興有機會認識國內外駐村單位的前輩,在每一場Keynote Speech裡,更是獲得滿滿的能量。Tokyo Wonder Site的今村有策不斷提醒著駐村單位應思考自我的使命,多項論點都讓人很受啟發,包含提到藝術村是一個允許失敗的地方,一個重視過程導向的實驗室,富創意也支持創意的平台,儘管在尋求外部資源經常遇到困難,在於藝術生產無法清楚看見獲利模式,效益難以衡量,但仍不能忘記能夠為人們與社會帶來福祉才是最根本的使命。除了明確中心思想與在地特色外,年會中各單位在策略方面的建議也非常實際,如何與做好橫向連結、國際聯繫,透過建立藝術家交換、藝術村資訊互通與資源共享、支援人員進修的聯盟網路,以藝術村作為方法,使藝術圈、機構、社區(群)共創一個分享觀點、想法及生活的環境。
枋寮F3藝文特區
枋寮F3藝文特區
針對這次有幸奉派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參加2015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認識台灣藝術村及歐美印度及日本等國駐村機構交流經驗分享,更能了解到台灣及世界各藝術機構的營運方向及策略和發展趨勢,深感獲益良多! 枋寮F3藝文特區是文化部「鐵道藝術網絡」之一,現由屏東縣政府經營管理及輔導至今。藉由閒置空間活化再生,提供藝術工作者新舞台,轉變為創作、展演、社區發展等藝術教育與交流,近來也持續來推動國際藝術交流,進行藝術外交。 本次最大收獲,是藉由年會的舉辦,成立台灣的藝術村平台,增進各機構間的橫向交流,與豐沛的經驗及資訊分享。本藝文特區也期待讓藝術家有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讓在地文化與生活特色能與世界接軌並永續性厚實地結合。
空場藝術聚落
空場藝術聚落
這次非常榮幸空場創作聚落可以受邀參加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身為一個新成立的聚落,可以在短時間中密集與其他不同單位一起討論分享,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過程,藉由不同單位的經驗分享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了聚落與藝術村的可能性與使命。同時間我們真的非常期待可以真正建立一個單位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平台,不管是初步Line群組或往後可以定期聚會的形式,因為唯有透過各單位間更密集深入的交換與合作,才能讓台灣目前有限的資源被更有效運用,如何結合不同領域的資源與開啟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也是我們空場一直努力的方向。
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藝術村和藝術進駐計劃在世界各地以各式各樣的姿態運作,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一直以來以主題型或研究型的方式,每年提供一次藝術家進駐台南創作的機會,雖然到目前為止已經進入第四年,但因為私人營運且資金取得困難,一直維持在某種臨時團隊的組成且以游擊式的方式進行每年的駐市計劃,這之中有許多的困難與問題也使得計劃難以開展,包含資源的取得、和外界組織的連結、國際交流,以及許多行政問題。此次參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所舉辦的「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有幸與台灣其他藝術村單位、國外知名藝術進駐單位的領導者深入討論大家的營運方式、國際/國內之間可能的交流/交換,以及針對藝術進駐的未來是否可能擁有更為彈性的思考,跳脫過去「經典藝術村」的概念,透過藝術進駐做為一個實體但不侷限的平台,針對自我組織的特色匯集並發散能量,有效運用官方/民間/國際資源,打開在地與國際對話並激盪藝術創作。
駁二藝術特區
駁二藝術特區
這次的專題講座當中,我們認識到英美印日等國的知名駐村經驗,有許多是相當值得我們學習仿效的寶貴經驗與模式,當然有些則視機構的性質與成立宗旨而有所差異。無論是哪個藝術村,能秉持當初設立時的初衷,就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在執行駐村計畫的初期,我們便深刻體認到國內聯盟的重要性了。在經營經驗上,感謝竹圍工作室、關渡美術館及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分享;第一期錄取了一名國內其他藝術村聞之色變的外籍藝術家,也所幸在竹圍工作室與蕭壠國際藝術村的經驗分享之下,急踩剎車,避免了一次災難。 受到眾人的照顧與協助,讓我們深刻感受國內駐村組成聯盟的重要。當然,這對年輕駐村單位而言,是一種扶持的助力;對資深的單位而言,卻也能藉此創造更多因串連造成的可能性。
關渡美術館
關渡美術館
很高興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藝術村年會這樣的串聯活動,讓全台灣各地的駐村單位/藝術家聚落能夠高度集結並交換彼此在實際營運、未來展望各項子議題中交換經驗與看法。國外講者的部分,讓我對於藝術村營運在整體文化政策中的角色、資源整合、資金籌措甚至資料建檔等方面,有更多的思考。 關美館駐村計畫除了專注在提供國內外藝術家/策展人進行創作或研究的環境,亦重視藝術家創作之餘在展演、教育推廣的活動,讓駐村計畫能和學校教學與藝術實踐有更多的互惠。而在高度仰賴公部門補助的營運政策之下,RU提到的多方合作(multiple partnerships)模式是我們短期內可以更努力的方向,希望打開硬體或空間的限制,擴散人際網絡與藝術創作的資源分享;期待藝術村聯盟能定期舉辦駐村單位間的交流會議,或舉行活動串連,讓村與村之間以據點結合為更大面積的動能。
橋仔頭糖廠藝術村
橋仔頭糖廠藝術村
橋仔頭糖廠藝術(K.A.T. Sugar Refinery Artist Village)長期透過實踐文化產業生產模式,基於全球對話與文化交流的認知與期待,橋仔頭糖廠藝術村自2001年起即保障國際進駐名額,並針對相關議題進行國際交流;同時也透過實踐真實的文化產業模式與環境/美學/教育的行動意識,作為反省與創造未來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友善的資本。 獲得此次機會參與藝術村年會對於身為藝術行政專業,是非常棒的交流與思考;透過圓桌會議讓各藝術村面對面交流,分享各藝術村因應環境、性格的不同,面臨相異、相似的經驗;也重申藝術村於社會/城市/鄉鎮定位中扮演的角色:藝術村往往作為國際間多元文化交流的生活體驗,亦開啟各個更長遠的國際合作機會;最重要是串起台灣南北藝術村之間的資訊連結以及專業藝術行政人員的提升與交流。
蕭壠國際藝術村
蕭壠國際藝術村
為什麼要做藝術家駐村? 各有不同的故事與目的。 台灣藝術村走過20餘年,有一路走來仍堅持初衷、有結束營運、有在文化部政策支持下日益茁壯,各經營現況差異甚大,各具特色。以蕭壠國際藝術村為例,2013年開啟國際藝術家進駐創作,經與竹圍工作室、台北國際藝術村的交流合作,建立國際藝術家在台灣駐村享受台南、台北不同文化氛圍的體驗。 「交流」、「合作」、「支持藝術家進駐創作」是蕭壠成立國際藝術村的核心價值,樂見台北國際藝術村發起台灣藝術村聯盟,促進各藝術村營運合作,勢必對台灣藝術村發展具正面意義。 此次年會,國際專業經營者分享營運模式及理念,受益良多。期望一年一度的年會,設定主題並邀請專業經驗分享,地點輪流於台灣不同的藝術村辦理,經由了解各空間及經營特色,促進實際合作的可能性。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工作模式策略的共享每每是機構組織之間最為集思廣益的一個環節,而此次年會打開了一種想像平台的可能性,並也帶來了具有廣度的一場對話與討論空間。年會的宗旨在於建立一個「藝術村聯盟」,目的不外乎積極地創造一處空間與全國各藝術進駐機構之間交換工作模式與經驗分享,各機構之間的組織結構方式、資源共享、平台建構、組織溝通和參與、藝術生產循環等,並在認識彼此的工作方式之餘,產出更多藝術家駐地創作的深度,以及在應對藝術進駐的工作之際,如何同時打開國際交流策略以及引介島內藝文生態。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與會之下,對於此「藝術村聯盟」的想像,則是一個平行獨立於各個機構單位之外的平台組織,平台的共構條件需要保有一種「中立的位置/角色」,此具備「獨立性」以避免「公共性的流失」,達到透明傳遞組織之間的平行溝通與資源共享的縱向連結。